穴位疗法历史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蜜等调和成膏、丸、饼等,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记载有外敷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外敷疗法晋唐时期,穴位贴敷疗法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宋明时期,中药外治法不断改进和创新,《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明代《普济方》中有"鼻渊”外敷治疗的记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更是收载了不少穴位贴敷疗法,并为人们所熟知和广泛采用。清代,是穴位贴敷疗法较为成熟的阶段,出现了不少中药外治的专著,其中以《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最为著名。

穴位疗法历史

大多数“穴位”所在的位置:骨骼的间隙或凹陷处或“穴位”下面是有较多的血管、体液经过,多为神经末梢和血管较多的地方,人体周身共702个穴位。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是人体气血循环运行出人的通道,而穴位则是上述物质在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

穴位主要生理功能是输注脏腑经络气血,沟通体表与体内脏腑的联系 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有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各种致病之邪滞留在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受到损害和影响,致使经络涩滞,郁而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则百病生焉

贴敷原理

中医将过敏性鼻炎归为“鼻鼽”,认为是由于“脏腑不调、外邪内侵”,免疫力低下、外感风寒

贴敷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

1.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清热拔毒,消肿止痛,改善周围组织营养的作用。

2.可使药物透过皮肤由表入里,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联络脏腑,沟通内外,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

作用机制

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A 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

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有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各种致病之邪滞留在人体内部,气血运行不畅,则百病生焉

B 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

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除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理性质外,还与皮肤所固有的可透性有密切的关系

C 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

穴位贴敷疗法是传统针灸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其实质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而不仅仅是单纯某一因素在起作用

穴位吸收途径

现代医学已证明中药完全可以从皮肤吸收。经穴皮肤吸收药物的主要途径为:

一是角质层转运。通过动脉通道,角质层转运(包括细胞内扩散和细胞间质扩散)和表皮深层转运而被吸收,药物可通过一种或多件途径进入血液循环;

二是水合作用。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角质层含水量从5%~15%增至50%,角质层吸收水分后使皮肤水化,引起角质层细胞膨胀成多孔状态而使其紧密的结构变得疏松易于药物穿透。

三是表面活性剂作用。贴敷药物中所含的铅皂可促进被动扩散的吸收,增加表皮类脂膜对药物的透过率;

四是芳香性药物的促进作用。贴敷方中的芳香类药物,多含挥发性烯烃、醛、酮、酚、醇类物质其较强的穿透性和走窜性,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

穴位介绍

印堂

印堂穴在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印堂穴属经外奇穴,实位于督脉循行路线之上,且督脉与任脉相通,而任督二脉对十二经脉起着维系与沟通作用。因此,印堂穴能通调十二经脉之气,对全身均起着调整作用

印堂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前头痛、失眠、高血压、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目眩、眼部疾病等。此穴治病举列:“治疗鼻内脓疙疽” 。

迎香

此腧穴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此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鼻旁,脉气直通鼻窍,故通经活络、通利鼻窍之作用甚强,是治疗各种鼻子疾患的要穴

大椎

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是人体的十字路口,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大椎穴不通,将会堵塞7条经络!分别是督脉、膀胱经、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胆经,胃经。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 配肺俞可宣肺解表,大椎穴:益气壮阳,大椎穴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清热解表

山东滋华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微信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400-998-1676